持续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
这份责任不但成为医务人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无畏前行的动力,还时刻提醒着医者是人类与病魔斗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这背后就是生命的重量。
西交利物浦大学要求申请者原录取大学世界排名(QS排名)原则上不低于前150名,学生毕业后可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同时,适当增加相关机构和项目的招生名额。
针对后者,该校将通过审核申请材料,由申请专业所在学院组织面试后择优录取。截至目前,已有多所中外合办大学对申请者提出持有世界排名高校录取通知书的要求。为此,教育部将允许部分高校在2020年秋季临时扩大招生名额。根据相关规定,各招生院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报名条件和录取标准,公开招生简章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
推动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鼓励培养单位和学术组织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多年过去,易志刚对这件小事依然记忆犹新,他强大的记忆力和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让人钦佩。
而该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长期从事肝炎病毒研究,曾两次到赖斯实验室做访问。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迈克尔霍顿 (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赖斯 (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丙肝病毒而获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说。同时,很多公司通过技术转让、产业化,让实验室成果进入到药物研发阶段。
他和我们这里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合作,我们这里不少学生都曾经得到过他的指导。他观察了我重复实验步骤后,敏锐地意识到,这和他本人二十多年前做过的一次实验有相似之处,并立刻指出了实验中可能需要修改、优化的步骤和之所以需要这样做的原因。
大家在赖斯的领导下,一起攻关研究2013年,他就是因此拒绝了接受盖尔德纳国际奖。丙肝病毒发现30多年后,我们战胜这种病毒了吗?这个领域还有哪些重要问题? 钟劲:丙肝药物研发几乎是抗病毒药物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2000年,霍顿与奥尔特共同获得拉斯克奖。
金冬雁:历史上做医学病毒研究的一般规律是,发现一种疾病后,从受感染的组织中将病毒分离出来,在细胞中培养、扩增,通过显微镜观察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再进行其他研究。而且,奥尔特、霍顿、赖斯3位科学家都曾获得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他们这次捧得诺贝尔奖,我们一点都不意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这是利用反向的基因克隆技术来发现新病毒,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把发现新病毒的工作从细胞水平带入了分子水平。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亮点在哪里? 钟劲:今年大家都看到,从武汉发现不明肺炎后,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科学家就成功分离了病毒,鉴定出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且获得了病毒的完整序列。
霍顿等人对丙肝病毒的发现是首先找抗体,利用抗体找出抗原及其编码基因,是先发现基因再发现病毒,先建立感染性的病毒全基因组克隆,最后才建立病毒的细胞培养方法。神秘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被发现后,十余年间都没有成功分离出这种病毒。
1989年,在美国凯龙(Chiron)公司工作的霍顿利用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终于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成功克隆并命名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哈维奥尔特(Harvey James Alter) 1935年生于美国纽约,目前任职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在领域内的国际会议上,霍顿和赖斯来得比较多,奥尔特来得要少一些。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 1952年生于美国加州,目前任职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赖斯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9点以后才离开,周末也不例外。这也是他一直跟我讨论的内容:要坚持作疾病的基础研究。赖斯则是一位很谦逊的学者,很关心年轻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2020年最酷炫的工作是什么? 病毒斗士。
但丙肝病毒的发现不是这样的,上世纪70年代初奥尔特医生发现非甲非乙型肝炎后一直找不到病毒,无法在细胞中培养出来。中国丙肝病毒现在能控制这么好,不像乙肝一样传播,跟他们的工作密不可分。
其实大家一直相信,丙肝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我认为,这个领域未来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赖斯于2016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继明:科学界一致认为,丙肝方面的研究成果肯定会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那时候分子生物学刚刚起步,有人能利用这样一项新兴的,还不很成熟的技术来克隆一个病毒基因组,是很了不起的工作。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员袁正宏:1999年,我作为访问教授在赖斯的实验室做过一段时间研究。当时访问期间,他每个礼拜都要请我喝啤酒聊天,他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教学实践和充分的交流合作,这是创新科研的关键。但是作为索磷布韦的发明者Michael J. Sofia,此次却没有获诺贝尔奖,稍微有点意外,也有点惋惜。
赖斯和袁正宏在第十四届国际肝炎和肝病会议上的合影 袁正宏供图 金冬雁:霍顿获奖无数,但他在多次获奖时,都坚持要将当年与他一起工作的华人学者来自中国台湾的郭劲宏和来自新加坡的朱桂霖包括在内,但这一要求一直未果。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奥尔特的系统研究定义了一种新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一度命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仔细分析,还是有一定理由的,即诺贝尔奖更重视原创性。
但是从传染病控制的角度来看,要真正消灭一种传染病,还是要依靠疫苗的。您眼中的获奖科学家是什么样的? 钟劲:3位获奖者中,奥尔特和霍顿年纪比较大,前者是一位临床医生,后者长期在公司里工作。
正是有他们的发现,我们才能做出诊断试剂,从而实现丙肝病毒的防控工作。而且已经有人用数学模型进行了推算,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仅靠药物对抗丙肝,成本还是非常高的。2013年,他原本应该再次和奥尔特同登领奖台,但他拒绝领取该年度的盖尔德纳国际奖,原因是奖项没有颁给他的两名重要合作者。香港大学教授、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金冬雁:这3位获奖者堪称绝配,一位临床医师(奥尔特)、一位公司中的研发科学家(霍顿)、一位基础病毒学的科学家(赖斯),说明在传染病攻克上,这三个方面都很重要。
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丙肝主要的治疗选择之一,多数已经进入医保报销范围,治愈率基本在95%-99%。丙肝病毒被捉拿归案后,赖斯拿出有力证据证明,仅仅这一种病毒就足以导致肝炎发生,他们还于1997年率先在黑猩猩体内实现了丙肝病毒的大规模制备,为进一步认识这种新型病毒奠定了基础。
但在那个没有高通量测序的年代,分离病毒和鉴定病毒是非常困难的。他基本把所有时间都放在研究科学和各种学术会议上,就连爱好也跟科学相关。
早在1976年,美国科学家巴鲁克布隆伯格就因为发现乙肝病毒并开发出诊断检测方法和疫苗而获得诺贝尔奖。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3位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科学斗士: 哈维奥尔特(Harvey J. Alter) 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 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 丙肝病毒的发现历程,就像一段延续多年的接力跑。